党纪法规

当前位置: 首页 >> 党纪法规 >> 正文

精准监督抓作风促扶贫

来源:中国纪检监察报     发布时间:2018-10-24    点击量:

习近平总书记近日指出,现在,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存在的绝对贫困问题,就要历史性地得到解决,脱贫攻坚进入最为关键的阶段。行百里者半九十,越到紧要关头,越要坚定必胜的信念,越要有一鼓作气攻城拔寨的决心。

在这种紧要关头,脱贫攻坚作风建设更加凸显其重要性。纪检监察机关要严肃查处扶贫领域腐败问题,也要抓住脱贫攻坚作风建设,严肃查处、纠正扶贫领域存在的作风问题,督促相关部门担起责任、真抓实干,确保广大党员干部以过硬作风投身脱贫一线。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要强化精准思维,创新监督检查方式方法,将监督探头架到扶贫一线,不断探索破解作风监督难题新路径。

在方式上创新,破解“人情干扰”。越到县乡基层,“地方小、熟人多、监督难”的情况就越明显。要用交叉检查打破固有监督思路,整合监督资源,实行统筹安排,使参与交叉检查的干部能够放下人情包袱,大胆开展监督。在人员安排上,要坚持“籍贯回避、异地交叉”的原则,安排县纪委书记直接带队,抽调精干力量,实现指定检查,既监督检查他县的问题,又对照反思本县的问题,防止出工不出力、出力不出活、出活不出彩。在检查方式上,要采取“不发通知、不打招呼、不听汇报、不用陪同接待,直奔基层、直插现场”的方式,面对面问群众、手牵手清台账、实打实看现场,切实提高群众满意度和获得感。在工作开展上,要树立“发现不了问题是失职,发现问题不报告是渎职”的监督理念,严明纪律要求,使检查组人员的目标更明、顾虑更小、成效更好。

在精准上聚焦,破解“跑偏失准”。发现问题精准是检验监督检查成效的重要标尺。脱贫攻坚作风问题表面上是不严不实的问题,实则是政治站位、责任担当、群众观念等方面出问题。开展脱贫攻坚作风建设交叉检查,要聚焦脱贫攻坚政治责任不发散,深入查找脱贫攻坚责任落实中存在的政治偏差,集中向形式主义、官僚主义等问题亮剑,注重从政治上发现问题。要坚持问题导向,聚焦检查重点,实现精准发力,真实客观、点名道姓反映情况,见人见事见细节,确保瞄好准心,靶向治疗。要发挥交叉检查任务相对聚焦、人员相对专业、时间相对集中的优势,广泛通过入户走访、实地察看、召开座谈会、查阅资料、检查案卷、知识测试等方式,精准选样,解剖麻雀,切实找准脱贫攻坚作风建设中的盲区、痛点。要着力在统筹调度上下功夫,做到上下联动、协同推进,全程跟踪交叉检查进度及成效,及时调整重点及方向,防止检查跑偏走样,使交叉检查发现的问题既有代表性又有预警性。

在整改上发力,破解“缩水打折”。发现问题的目的是解决问题,发现问题不解决比没有发现效果还坏。从过去情况看,少数地方党委政府由于担心监督检查变成问责风暴,往往存在接受监督检查不情愿、整改落实走形式、解决问题不彻底等问题,使监督检查的质效大幅缩水、大打折扣。开展脱贫攻坚作风建设交叉检查,要旗帜鲜明地将监督寓于服务之中,做到既敢于“挑刺”,又帮助“拔刺”,使地方党委政府乐于接受“体检”、积极推动整改。抓好整改“后半篇文章”关键在于对症下药,要积极运用好检查成果,由检查组组长互点问题、互查根源、互提建议,原汁原味反馈问题,逐一列出问题表现、责任部门、措施建议三张清单,做到既找“病因”又开“处方”。要压紧压实整改主体责任,将问题统一交办给各县市区党委,实现一体部署、一体推进、一体整改、一体督办,对整改任务逐条“对账”、全面“销账”,切实提高整改落实的针对性、系统性、实效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