对“一”,有人曾说过这样一句话:从人生角度讲,一步很短,一生很长,走错一步,影响一生;从廉洁方面讲,防一念之差、一时糊涂、一着不慎,保一路清醒、一世廉洁、一生平安。细细读来,意味深长。
想起清代名臣张伯行,为谢绝各方馈赠,专门写了一篇《却赠檄文》,其中说道:“一丝一粒,我之名节;一厘一毫,民之脂膏。宽一分,民受赐不止一分;取一文,我为人不值一文。谁云交际之常,廉耻实伤;倘非不义之财,此物何来?”这篇仅56字的《檄文》,用了8个“一”字,阐述了“一”看起来虽小,却事关官员名节、民心民意等大问题,不可小视。
小中见大,见微知著,“一钱太守”也可以作为一面镜子。东汉时期,刘宠在任会稽郡(今浙江省绍兴市)太守时,政绩卓著,为官清廉,朝廷调他为将作大匠(主管工程建设的官员)。在刘宠离任前,会稽郡山阴县若耶山谷五六位鬓发斑白的老人各带了一百文钱(即一百个铜板),想送给他。“宠不能辞,遂各选一钱受之。”他出了山阴县界,就把钱投到了江里。后人将该江改名为“钱清江”(在今绍兴市境内),还建了“一钱亭”“一钱太守庙”,“一钱太守”的美名便传开了。
中国共产党人对“一”的重视程度,从“三大纪律八项注意”的沿革可见一斑。从“不拿群众一个红薯”,到“不拿工人农民一点东西”,再到“不拿群众一针一线”,秋毫无犯,一以贯之。周恩来外出时,每到一个地方吃饭,总是要付款,一分钱也不能少,甚至喝一碗白开水也要交费。日常工作中,凡是送给他的礼品,都一律退回,不能退的,自己付款后交有关部门处理。云南省原保山地委书记杨善洲,他退休后到大亮山去种树,经过20多年的艰苦奋斗,带领大家人工造林5.6万亩,自己从来没有砍一根木材私用。
“一粒沙里看世界”,守住“一”体现作风,守住“一”可见品行,守住“一”更显精神。
对党员干部来说,人生贵善始,“一”中见高下。好干部,在思想和行动上能自觉做到“一念之非即遏之,一动之妄即改之”,公物一点不占,公款一分不贪,送礼一律不收,用权一切为民。与之相反的是,有的干部,一请就到,一给就要,来者不拒,结果必然是“一查就倒”。一名守不住“一”的领导干部落马后,在忏悔书里写道:“受贿一条香烟,打开一扇贪贿门;打开一扇贪贿门,走上一条犯罪路;走上一条犯罪路,丢了一顶乌纱帽;丢了一顶乌纱帽,毁了一生前程;毁了一生前程,害了一个家庭。”还有个习惯了“伸手”的干部,被绳之以法时也是追悔莫及:“我廉洁了大半辈子,结果一次伸手,一回得到‘好处’,从此手就缩不回来了,一而再、再而三地重复着‘第一次’,最后身陷泥潭。现在我才清醒过来,破‘一’是犯错误的开始。”
一步错步步错,一失足成千古恨。综观腐败分子的堕落轨迹,不难发现,其“败”源于在形形色色的“围猎”面前守不住“一”。而守不住的主要原因,说到底是欲望作祟、利令智昏。
何以自守?一言以蔽之,“始终心存敬畏、手握戒尺,增强政治定力、纪律定力、道德定力、抵腐定力,始终不放纵、不越轨、不逾矩。”
定力是控制自己欲望和行为的能力,是在“诱惑、算计、讨好、捧杀”面前定心、定神、定行之力。增强定力,关键是在“第一次”、私底下、无人时、细微处,如置身于众目睽睽之下。唯有时常保持“一”的警觉,不破一次规矩,不搞一次特殊,不谋一次私利,才能在糖衣炮弹呼啸而至时保持“金身不坏”。